据多家媒体 2025 年 7 月下旬报道,中企刚提出接盘意向,巴拿马方面动作不断,先是总审计长办公室对长和旗下巴拿马港口公司提起诉讼日赢配资,后总统表态若合同无效将收回港口搞公私合营。这一消息瞬间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背后隐藏的复杂利益纠葛与大国博弈逐渐浮出水面。
贸易(资料图)
长和集团在全球港口运营领域颇具影响力。2025 年 3 月,其宣布与美国贝莱德财团达成协议,计划以 228 亿美元的价格,将分布于全球 23 个国家的 43 个港口资产出售给对方。这其中,位于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格外引人瞩目。作为全球重要的海运通道,巴拿马运河承担着全球约 6% 的海运贸易量。而中国作为全球贸易大国,每年经由巴拿马运河的商船数量众多,约占运河通行商船总量的 21% 。这两个港口犹如扼守在这条黄金水道咽喉之处的关键节点,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长和集团自 1997 年便通过合法途径取得这两个港口的运营权,2021 年又顺利续约,按照合同约定,其运营权可延续至 2047 年。
中方在察觉到长和集团与贝莱德财团交易背后可能存在的国家战略安全风险后,迅速行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果断介入,依据相关法规对这笔交易展开反垄断调查。随着调查推进,中方提出了合理且具有建设性的方案,建议由中远海运集团加入收购财团。中远海运集团作为实力强劲的央企,截至 2024 年底日赢配资,其在全球投资码头 58 个,其中集装箱码头 51 个,年吞吐能力达 1.3 亿标准箱,位居世界首位。中方要求中远海运集团在财团中持股不低于 30%,并且在涉及港口运营的关键事务上,如运价调整、军事船舶通行等,拥有否决权。这一举措旨在确保中国在巴拿马运河港口运营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有效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与海外利益。
面对巴拿马方面的指控,长和旗下相关公司迅速做出回应,郑重声明其在巴拿马的港口运营活动完全合法合规。多年来,长和集团的运营为巴拿马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诸多相关产业发展,也为巴拿马经济注入了可观的投资。但如今,长和集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法律层面上,突如其来的诉讼使其面临合同被判定无效的风险;商业层面,与贝莱德财团的交易陷入僵局,一旦交易失败,可能需承担巨额违约金;政治层面,巴拿马政府的态度转变让其在当地的运营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贸易(资料图)
美国在此次巴拿马港口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长期以来日赢配资,美国始终将巴拿马运河视为自身在西半球的重要战略要地。从历史上看,美国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与干涉持续多年,直至 1999 年才将运河主权正式移交给巴拿马。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与海外投资领域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美国对中国在巴拿马运河相关事务上的参与表现出强烈的不安。为了维持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优势,美国通过外交渠道不断向巴拿马政府施压,刻意渲染中资入股巴拿马运河港口将对 “西半球安全” 构成威胁,试图以此影响巴拿马政府的决策。在此次事件中,美国的态度和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巴拿马政府对长和集团运营合同的介入与调查。
此次事件对各方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而言,若巴拿马真的收回港口,无疑会对中企在 “一带一路” 倡议框架下的海外投资信心造成冲击。尽管中国已积极布局替代方案,如与巴西签署 “两洋铁路” 备忘录,若该铁路建成,将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提供新的物流通道,减少对巴拿马运河的依赖;同时,对北极航道的探索也在稳步推进,可缩短部分航线的航程。但短期内,巴拿马运河港口对中国贸易运输的重要性依然不可替代,中国仍需积极应对,确保自身在该地区的战略通道安全。
贸易(资料图)
对长和集团来说,失去巴拿马港口运营权,不仅意味着 228 亿美元的交易计划大概率泡汤,需承担可能的违约责任,还可能影响其在全球其他地区港口运营业务的声誉与发展,面临来自各方的质疑与压力。从巴拿马政府角度看,此举虽看似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但从长远的商业信誉角度考量,其单方面可能收回已合法续约的港口经营权,无疑向国际社会传递出负面信号。所谓的 “公私合营” 模式,也被外界质疑是在变相向美资让渡利益,这将对巴拿马未来吸引外资、开展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展望未来,巴拿马港口交易的最终走向充满不确定性。中国需坚定立场,继续通过外交沟通、法律手段等多种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与海外战略利益。国际社会也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跨国基础设施交易中的安全审查标准,探索更加公平、合理、透明的 “多方共治” 投资范式,避免个别国家将地缘政治因素过度介入正常商业交易,共同营造稳定、可预期的全球投资与贸易环境。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