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青岛,有一家企业能让海尔张瑞敏都“感慨颇深”火星策略,甚至下令所有高管必须去参观学习。
它就是红领集团,一家把定制西装从昂贵的手工活变成高效工业化生产的老牌制衣厂。
当传统服装企业还在为高库存发愁时,红领却能做到价格越涨、订单越多的神奇局面。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红领三次提价,涨幅超200%,订单量反而提升了110%。
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时间回到2003年。那时的服装行业正处在疯狂增长期,开个门店几乎稳赚不赔。
但红领董事长张代理却在一片反对声中,执意要转型做个性化定制。
当时没人理解:定制西服不是伦敦萨维尔街老师傅的手艺吗?一个传统服装厂凑什么热闹?
更何况,传统定制周期长达3-6个月,而红领的梦想是:7天交货。
这场豪赌代价巨大。
红领投入2.6亿元,用3000人工厂当了12年实验室。
生产线反复调整,管理层被砍掉80%,工人减少30%。
最煎熬时,连团队内部都怀疑这条路能否走通。
红领董事长张代理坚持一个信念:服装业最大的死穴是库存。
“传统品牌当季新品能卖掉70%就谢天谢地了。”副总裁徐方晓坦言。
而定制,意味着在衣服生产前就知道为谁而做。
熬过十年黑暗期,红领磨出了一把利器:
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模式。
简单说,就是消费者直连工厂。
你在手机APP上选好西装面料、扣子形状甚至刺绣图案,7天后就能收到专属西装。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没有库存积压,工厂根据订单生产火星策略,实现了“卖了再做”。
走进红领车间,看不到传统服装厂流水线上的统一款式。
每套西装挂着一个电子磁卡,存储着主人的24个身体数据和设计偏好。
工人面前的小电脑实时显示不同指令:这件要宽驳头、双口袋,那件要窄袖扣、暗线迹。
流水线传送的每套西装都不一样,却像有隐形轨道指引着各自去向。
核心突破在“打版”环节。
传统定制中,老师傅手工打版一天最多完成两套,月薪上万还难招。
而红领的数据库藏着上百万亿个版型,覆盖99%的人体体型。
当顾客输入身高、肩宽等数据,系统1秒内自动生成合身版型。
更神奇的是,肩宽调整1公分,系统会同步改变9666个关联数据,确保衣服线条流畅。
这相当于把老裁缝几十年经验浓缩成了数据算法。
为采集精准体型数据,红领甚至发明了“5分钟量体法”,用皮尺和肩斜仪测量22个部位,普通人培训45小时就能上岗。
他们还把工厂塞进大巴车:顾客站上圆形接收器伸开双臂,红外线一扫,数据瞬间传回云端。
连美国客户都愿意为这套体验买单,纽约一天就有400套订单飞来。
效果如何?一组数字见真章:生产成本比批量制造仅高10%,利润却翻倍。
2015年定制业务占比达96%,净利润率飙升至25%,零库存模式下,资金周转快如闪电。
当同行在微笑曲线底端挣扎时,红领靠定制站上了价值链高端,出口一套西装利润数百美元,是普通西装的几十倍。
更厉害的是,红领把经验变成了新生意。
他们将这套方法编码,开始向其他行业输出改造方案。
家具厂、自行车厂、鞋帽厂的流水线经其改造,同样能实现个性化定制。
目前已成功改造35家企业,连复星集团都追投30亿元支持推广。
昔日的西装厂,已变身工业升级的“军火商”。
红领的故事印证了一个趋势:制造业的未来不在标准化,而在个性化+工业化的融合。
用张代理的话说,他们像一台巨大的3D打印机,全员在云端工作,用数据驱动裁剪缝纫,让流水线“打印”出千衣千面的西装。
当海尔探讨如何“打飞碟”时,红领已在空中命中了靶心。
2015年,红领定制业务正式更名“酷特智能”。
但工人们还是习惯称车间为“梦幻工厂”。
每天,几千套带着不同主人故事的西装从这里出发,飞向全球。
每一件都在诉说同个真理: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沉睡的大脑。
参考资料
1. 中国网财经:《红领:私人定制颠覆传统》
2. 亿邦动力网:《老牌服装企业红领尝试C2M 实现定制服装零库存》
3. 腾讯新闻:《运营管理:新思维、新模式、新方法》
4. 中华工商时报:《互联网助推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
5. 杭州锐联工业科技:《红领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工业化定制》
6. 第一财经:《这家制衣企业了不得:价格和销量居然正相关》
7. 中国经济网:《红领:3D打印工厂化逻辑实现互联网工业升级》
8. 山东省商务厅:《红领集团通过新型商业模式培育自主品牌》
(小可 老A)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