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吃多了会导致骨质疏松。”
网上有传言称:醋作为酸性食物,长期摄入会溶解骨骼中的钙质,导致钙流失并引发骨质疏松。
流言分析
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
实际上,食醋中的醋酸在人体内会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和排泄排出体外,不会直接影响骨骼健康。骨骼中的钙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需在强酸(如盐酸)、高温下才可能会溶解。骨质疏松的发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年龄、激素、营养及生活方式等多因素,与食物酸碱性并无直接关联。
民间流传很多醋对身体好的说法:“醋能美白,醋能杀菌,醋还能软化血管......”有很多人因为这些说法而增加吃醋的量。因此,有人说“醋吃多了也不好,容易把骨头里的钙溶解了患骨质疏松。”醋吃多了真的会导致骨质疏松吗?
醋不会增加钙流失,反而可能促进钙吸收
1、醋不能改变身体酸碱度
让骨骼中的钙溶解,需要让骨骼周围的血液保持足够的酸性才能做到。但人体血液的酸碱平衡由多重机制精密调控,pH 维持在 7.35~7.45,并不会受到食物的影响[1]。醋(pH≈3)先进入胃部后会被胃酸(pH 0.9~1.5)进一步酸化,随后在肠道中被碱性消化液中和,然后从小肠进入血液,到血液里经过循环代谢,最终,醋酸会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和排泄排出体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版)》就特别提到[2]:
正常人体具有完整的缓冲系统和调节系统,具有自我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血液的酸碱度是各种代谢产物综合平衡的结果,靠食物的酸碱性是不会改变人体的酸碱平衡。
2、醋不能溶解骨骼中的钙智赢策略
骨骼中的钙以羟基磷灰石形式存在,需在强酸(如盐酸)、高温下才可能会溶解。即使将骨头完全泡在醋里,醋的酸性也远不足以破坏这种结构。
《食品科学》曾发表过一项实验研究[3],研究人员在不同温度和酸度环境下进行猪骨的钙溶解测试,结果发现,在醋中浸泡后煮制的猪骨汤,并没有多少钙溶出。况且,咱们身体也没有高温加热的步骤,想溶解钙就更不可能了。
相反,适量的醋酸摄入,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促进钙的吸收。研究表明[7],醋酸可以帮助食物中的钙质更好地溶解,从而提高钙的生物利用度,这对于预防骨质疏松反而可能是有益的。
骨质疏松的真正原因
其实,真正让骨骼中钙流失的原因,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
1、年龄增长
骨代谢呈“先增后减”趋势,35 岁后骨吸收速度逐渐超过骨形成。60 岁以上人群骨量每年流失 1%~2%[4]。2、女性绝经
女性的峰值骨量低于男性,骨骼也比男性更小,比男性更易出现骨质疏松的情况。尤其是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导致骨吸收加快,5-10 年内骨密度粗线断崖式下降。3、营养缺乏
营养对于骨质疏松的预防也是相当关键,尤其是钙和维生素 D。我国居民日均钙摄入量仅约 400mg,不足推荐量(成人 800mg)的一半[5]。而维生素 D 缺乏就更多了,90% 的维生素 D 依赖阳光合成,现代人户外活动减少,即使外出也防晒霜、遮阳伞、防晒服上阵智赢策略,难以有效接触阳光,维生素 D 缺乏比比皆是。
4、生活方式问题
除了饮食,生活方式是另一种你可以干预的要素。一些不良的习惯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6]。● 久坐不动:缺乏负重运动(如步行、跑步)导致骨骼缺乏机械刺激,骨形成减少。
● 吸烟酗酒:尼古丁抑制成骨细胞,酒精干扰钙代谢,均加速骨流失。
● 高盐饮食:钠会增加尿钙的排泄,影响钙的摄取。
5、药物与疾病影响
如果你得了某种疾病或正在使用一些药物,也会影响骨骼健康。比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激素分泌异常导致骨钙过度释放入血;糖皮质激素会抑制成骨细胞,长期使用增加骨折风险[6]。
因此,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并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将骨质疏松的“锅”甩给日常食用的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科学吃醋有益健康
既然我们已经澄清了醋不会导致骨质疏松的误解,那么,适量且科学地食用醋,对人体健康究竟有哪些益处呢?
1、有助于稳定血糖
近年来,多项科学研究[8,9]关注到醋在血糖管理中的辅助潜力。实验显示,在摄入高升糖指数(GI)的精制碳水餐(如精米白面为主、蔬菜较少的饮食)时,适量添加醋,可能通过抑制唾液α-淀粉酶活性,延缓部分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葡萄糖释放速度,从而帮助降低餐后血糖峰值及胰岛素反应幅度。从相关研究的折线图数据也能看到:同等条件下,加醋组的餐后血糖水平比不加醋组更低,尤其在高 GI 饮食的情况下。虽然醋对高 GI 饮食的血糖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不要因此就把醋当救命稻草,粗细搭配、适当运动等方式对血糖管理更重要。记住,醋对血糖的管理有好处,但只是辅助。
2、吃多少?怎么吃?
虽然醋与骨质疏松没有直接关系,但也不建议大量喝,毕竟“物无美恶,过则为灾”。那多少比较合适呢?不同研究的食醋用量并不相同,起控糖作用的醋大多酸度为 5%~6%,饮用量在 2~3 勺(20~28 克)。
为了更好地发挥醋对餐后血糖的调节作用,建议在随餐食用,避免空腹饮用。例如,可以在沙拉中加入醋,或者在烹饪时使用醋作为调味品。
3、这些情况需谨慎
尽管醋对健康有益,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大量或频繁食用。以下人群在食用醋时需要特别注意,或应避免食用:胃肠道疾病患者: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人群,醋的酸性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病情[4]。
牙齿敏感者:醋的酸性可能加剧牙齿敏感,并进一步腐蚀受损的牙齿。这类人群不建议直接饮用食醋。
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醋可能与某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或代谢,从而影响药效或增加副作用[4]。
总结:醋的酸性不会直接溶解骨骼钙质,适量食用有助于血糖稳定。维护骨骼健康应注重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及良好的生活习惯,而非妖魔化某种食物。
照“谣”镜
这类健康谣言往往具有几个典型特征:首先,它们通常将单一饮食因素与复杂疾病直接挂钩,忽略其他影响因素;其次,常以“非黑即白”的绝对化表述夸大危害,如“吃多就一定会导致”;再次,偷换生理机制概念,比如将短期酸碱平衡变化与长期骨代谢混为一谈;最后,往往缺乏人群差异考量,无视个体耐受度的不同。这类说法多源于对体外实验或动物研究的过度解读,或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关系。
来源:科学辟谣智赢策略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